中医皮肤病学于199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中医皮肤病专科医疗中心建设单位,1996年正式确定为全国中医皮肤病专科医疗中心。200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中医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08年通过验收。200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06年通过验收,2007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重点专科加强建设单位,2008年北京市薪火传承“3+3”工程启动,成立赵炳南名家研究室和陈彤云名老中医工作室,2009年赵炳南名家研究室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首届全国优秀名医研究室”,2010年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皮肤病学“十二五”重点学科,2011年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皮肤科专业),首都中医药工作军民融合发展优势专科诊疗中心,2012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皮肤科重点专科组长单位,全国中医皮肤科诊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基地。
本学科现有医师39名,在职主任医师8名,副主任医师10名,主治医师7名,住院医师5名。其中博士6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15人,在读硕士2人。国家级名老中医2人,学术继承人5人;北京市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1人。
邓丙戌、王莒生主任医师担任学术带头人,王萍主任医师担任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张广中、周冬梅、张苍、孙丽蕴作为后备学科带头人。
本学科已形成4个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赵炳南学术思想及其传承研究;银屑病中医疗效提升系统研究;中医药治疗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机制研究;皮肤病中医外治研究。近五年立项局级以上科研课题1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市、省部级课题4项,局级课题8项,横向课题3项,共获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公开发表论文150篇。省部级“凉血活血方治疗银屑病(白疕)血热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
隆重召开赵炳南诞辰110周年纪念会 |
召开重点学科课程启动会 |
本学科2003年成为九州平台-九州(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硕士研究生培养学位点,2005年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7年制硕士学位培养点;2009年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培养点。目前有硕士生导师5人,博士生导师1人。学科重视教材建设,制作了“白疕”中医临床教学实训课件;编写出版了《中医皮肤病学》(临床版)教材;多名教师获得了中医临床学院“优秀教师”称号等,并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科分会教学演讲比赛中获二等奖。参与主编了《中医皮肤病学》教学版、临床版的编写,副主编全国医疗美容主诊医师培训系列教材《美容中医学》、参加了《中医皮肤病学》精品教材、《中医外科学》、《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的编写,3人参加我校皮肤病与性病学系“双语”教材的编写。近五年主编学术专著14部。
本学科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包括师承培养、研究生培养、进修生培养及各级各类人才项目等。先后6人成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临床中医人才1人,北京市新名中医6人,北京市十百千人才2人,125人才3人,215人才1人,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1人,北京市优秀人才项目3人,近三年,培养硕士研究生47人,博士研究生2人。
近三年选派学科骨干,外出进修、学习、培训35人次。承担中华医学会、北京医学会、北京市社区协会国家级、市级继续教育项目授课36人次;近年承担卫生部好医生网站网上授课任务15人次;连续三年主办东城区区级继续教育项目《皮肤病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先后有45人次参与授课,达135学时。
本学科重视对外交流,通过进修生培训、举办高级研修班、医疗支援、科研合作、派出学习、参观交流等方式形成技术辐射。
今后,将在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药学宝贵经验,特别是赵炳南学术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中医皮肤科基本理论,提高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疗效,建设凸显中医药的优势与特色、在医学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居领先地位的皮肤病中医临床重点学科,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提高皮肤病中医临床疗效和国内外学术地位。形成立足中医药学术发展前沿、具有较大中医药学术影响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中医皮肤病学科临床、教学、科研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基地,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造就一支优秀的能够传承历代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学术造诣较深且具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力的学术团队,为保持和发挥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提供后备力量和智力储备。使学科带头人成为中医药皮肤病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引领皮肤病中医临床重点优势学科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