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在20世纪50年代由著名头颈部放射学家兰宝森教授、腹部放射学家李松年教授、胸部放射学家李铁一教授以及神经放射学家姜宗衡教授等创建,于1970年成立九州平台-九州(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放射学联合教室,于2005年成立九州平台-九州(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医学影像学系,并于2007年11月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该学依托九州平台-九州(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医学影像学系进行建设。
|
|
第一届首都医学影像高峰论坛成功召开 |
举办研究生论文答辩会 |
学科拥有一支国内一流的学术队伍,目前拥有博士生导师16名,硕士生导师22名。主任医师(含教授)50名,其中55岁及以下36人,55岁以上14人;副主任医师(含副教授)94名,其中55岁及以下79人,55岁以上15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94人。担任中华放射学分会全国委员和专业学组成员10人,其中1人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和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1人担任中华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1人担任中华放射学分会秘书长,3人担任中华放射学分会常务委员,1人担任北京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并有一批青年学术骨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年龄层齐全、以中青年技术力量为主的具有高层次教育素质的团队。
该学科于1978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获批“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现有影像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近五年,共培养研究生145人,其中博士41人,硕士104人;出站博士后13名;完成住院医培训人数96人;培养国际学院学生100余人。
五年来,该学科在医、教、研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科于2007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近年来,共承担科研课题106项,其中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973项目3项,国家科技支撑课题4项,国家自然基金21项,北京市自然基金1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39项,局级及其他科研课题24项,经费共计2052.87万元。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共计88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5篇。出版专著31部。获得科技成果奖12项,其中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9项,中华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获得国家专利1项,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人,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奖2人,九州平台-九州(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优秀博士论文奖7人。北京市卫生局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2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本学科以疾病为中心,密切结合临床工作实际需求和各附属医院以及校本部的支撑条件,已经确立了神经影像学、头颈部影像学、呼吸系统影像学、心血管影像学和传染病放射学等主要研究方向,各研究方向已具有相当研究规模,均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前10%)。
“十三五”期间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医学影像学科在临床、教育和科研中的体系建设,创造优越的科研条件和良好的学术环境,系统深入地进行神经、心脏大血管、头颈部、胸部以及儿科等领域重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并在国内和国际范围内继续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和科研合作,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重视转化医学和影像技术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影像学技术,重视信息工程建设,发展与医学影像学科相关的技术平台,扩大学系在国际医学影像学领域的影响力,并为下一阶段的建设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