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九州平台-九州(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国大陆率先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将全科医学的概念引入中国大陆。1989年成立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全科医师培训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第一个全科医学国际会议;组织建立了第一支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在全国第一个尝试开展了全科医生培训项目,建立了我国第一家社区医疗服务试点,率先将全科医学概论纳入了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等本科教学课程,标志着中国大陆迈出了探索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第一步。1996年我校全科医学教研室成立。2000年经卫生部批准在我校建立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2004年我校成立全科医学系。2005年学校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了全科医学二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于2006年开始招收全科医学博、硕士研究生。全科医学学科2007年获批为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开设的《全科医学概论》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全科医学教学团队2008年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
|
杜雪平教授荣获世界卫生组织笹川卫生奖 |
海峡两岸四地全科家庭医学学术大会 |
随着全科医学的发展,全科医学学系已建立了基础、临床与社区教研室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学系下设1个全科医学基础与管理教研室、7个临床教研室、6个社区教研室及2个二级医院与乡镇(社区)联合教研室,共16个教研室。学系共有专兼职教师186名,其中专职48名,兼职138名;教授63名,副教授110名,讲师13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40名。
我校自引进全科医学以来,大胆尝试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与服务管理的研究,已经形成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我校重新调整并凝练了“全科医学基本理论与政策研究、全科医学临床教育研究、全科医学社区教育研究、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和服务过程管理研究,以及社区医学与社区卫生研究”五个全科医学学科研究方向。
近五年,全科医学学科共统招全科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37名。在已毕业的29名研究生中,11名进入到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充实、加强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队伍,提高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全科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为今后开展全科医生“5+3”规范化培养模式与专业硕士学位接轨进行了前期的实践探索。我校特地为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骨干医生开设了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班,为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全科医学学科十分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每年送出4-6名年轻教师赴国外和境外进行学术交流与专项研修。
近五年来,全科医学学系的全科医学基础与管理教研室教师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8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课题20余项,科研经费600余万元;发表核心期刊论文70余篇,被SCI收录12篇;主编和副主编全科医学相关教材10余部;获专利1项;荣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和北京市科技奖各1项。杜雪平教授荣获第二届“首都健康卫士”称号和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笹川公共卫生奖”;杜雪平和韩铮铮二位教授荣获第五届、第六届“中国医师奖”。
学科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与国内外和港澳台地区的学术交流。多次组织召开国际全科医学学术交流会,并与港澳台家庭医学会联合举办海峡两岸四地全科医学学术会议。全科医学学系接收国外多所大学全科医学学生的见习、青年学者的进修;连续7年与美国家庭医师讲师团共同举办全科医学师资培训,与法国大使馆合作邀请法国全科医学教授为全科医学师资班授课,与港、澳、台家庭医学会合作举办了多期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班。通过这些合作与交流,学科成为我国全科医学对外交流的窗口,有力地推动了全科医学的学科建设。
十余年来,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持续开展师资培训项目,在培训中不断探索师资培训的课程设置和培训模式。面向全国共开办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班34期,培训人员遍布全国29个省,培训师资3240名。这些师资已成为各省全科医学的专家和骨干。同时,作为北京市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为北京市培养全科医生骨干434名。
目前,全科医学学科建立的基础与管理、临床和社区三类教学基地、三支全科医学的教师队伍,在全科医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中,既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工作任务,又相互间密切合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学科团队将学科研究重点放在了全科医学学科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机制、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全科医疗服务模式等方面,以迎接国家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学科发展的新形势和挑战,满足学科及社会发展需求。